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0 |
关于09学生早读《弟子规》的实施设想
博雅教育学院——陈淑仪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前言:我们学习《弟子规》,想要对书中内容产生兴趣,感受经典的作用,首先,要以珍重的心来诵读,不可轻忽念过,因为这是从至圣先师孔子的口中说出来的“圣言”,它是圣人亲自体验的智慧,不是做文章,或修饰的言语。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说:一般人认为“孝顺”是天性,是不需要学习的,在弟子规里,却明白地教我们怎么做?如何做才算到位?孝顺不是一句感谢的话,或是送个礼物那样简单,其实,当父母们拥有令他们宽心安慰、自律性强的孩子,就心满意足了。
首段从对父母的态度,进而注意到对父母的生活起居照顾。【论语】里学生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我们也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因为感觉对了,即便事情做的不到位,我们也不放心上,如果感觉不好,即便形式上都全了,也不窝心。
自己的生活要有规律,也许无法天天在父母的身边请安问好,最少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作息不规律而担心,现代人也是“晨昏定醒”,早上起床头很昏,晚上要定闹钟才能醒过来!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说:我们要试着贴近父母的心去感受,遇事会与父母商量,不要擅自作主张,出了事还要父母出面解决。家里的东西要懂得共享共用,不让父母烦心。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亲所厌恶的行为,当子女的都该小心避免犯错。
v 注意:前提是,作子女的当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手段取得财物,来孝敬父母。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孩子受伤时,伤在儿身,痛在母心啊!子女的一切几乎占满父母的心,所以好好的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的开始。【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爱护自己的身体,致力于修身养性,不因犯错而使父母蒙羞,立志培养好品德,造福人群,让父母得到好名誉,父母一定感到欣慰!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说:父母亲疼爱我们,我们为其尽孝是本分,当父母心情不好讨厌我们时,更要加倍孝顺,。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说:若父母有过失时,要好言好色的劝告,一般人总以为:理直气壮,但对父母不可这样,父母有父母的尊严,如果我们口气太差,即使理由充足,父母也拉不下脸,所谓的劝谏是让父母有所警惕,使他们不觉得被指责,而愿意接受。
如果父母亲还是不接纳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还要再找机会再进言。再不行也要哭着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打骂也不怕。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说;父母生病时,我们要关心他们是否按时服药,最好能服侍在旁。
当父母离开人世,要衡量当地的民俗习惯守孝,这期间要存着悲戚的心情,简单低调生活,不能大吃大喝,办丧事要依照礼仪行事,有诚意、有敬意。
〈出则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说: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孩子们长幼有序,和睦共处,家庭和乐没有冲突,父母看在眼里便感到欣慰,无形中就做到孝顺了。不计较财物多寡就不起怨恨心,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不要脱口而出,常保持良好的沟通。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说:吃饭时、走路时要让长辈在前,长辈要找人,可以帮忙叫人,他人若不在,自己能做的也可以代劳。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说:称呼长辈时,不可直呼其名、不夸耀自己才能,路上遇到长辈,要快步向前问候,没事就退到一旁。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说:百步余的距离,大约是看不清楚长辈的脸孔。现在我们乘坐交通工具时,遇到长辈要礼让问好,乘坐私家车自己要先下车,下车后要目送长辈车离去,自己再转身离去。
如此不怕麻烦,可以看出内心对长辈的尊重之情。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说:长辈站着,晚辈不可坐着;长辈坐着时,叫我们坐才坐。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回答时又不能太低,进见长辈时要快点,告退时要慢点。回答问话时,眼神要看着长辈,不要左顾右盼。
对待叔叔伯伯和同族的兄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兄长一般。
〈谨〉原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解说:早上要早起,晚上不早睡,光阴易逝要充分利用;早上起床先洗漱,如厠后要洗手;衣穿整齐帽戴正,袜子鞋子要合脚,脱下来放在固定位不乱丢以免弄脏弄皱。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说:穿衣重整洁不在华丽,位上者穿着要符合身份,平常人要配合家庭收入;对食物不挑剔、不偏食,吃适当的分量不超过;未成年不饮酒,酒醉容易误事。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解说:走路的脚步从容不迫,站立时姿势端正,作揖行礼要弯腰,行跪拜礼节要恭敬庄重。
进门时不踩到门槛,会弄脏衣服下摆;站立时不要一只脚斜倚着,给人懒散的印象;坐着时不将双脚张开,也不抖动大腿。这样才能展现优雅合宜的姿态。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解说:古时的门挂上门帘,以隔开内外。进门时,要慢慢的揭开帘子不发出声响,现代人在公共场合,开门关门尽量轻点声,不影响他人安宁。
走路转弯时,与桌脚锐器保持距离,才不会碰伤身体;骑车开车时也能保持距离,必能降低车祸发生率。拿空的器皿好像拿装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要像有人在一般。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解说:做事不匆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事不怕难但也不轻率随便。网吧、夜店、舞厅等场所,出入人员复杂容易发生打斗,我们要尽量避免;对于怪力乱神的传言,不必好奇追问。
进入房间,要先问“有人在吗”?走进正屋要大声问“主人在吗”?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我是某某”而不是“是我”不要让对方猜
名字。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说:向人借用物品,应先开口明讲,未经主人允许就取用,视为偷窃行为。向人借物品,要依时归还,日后再借才不难。
〈信〉原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说:信:说话要讲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话说多,不如精简好;内容实在,不讲不切实际的花言巧语;尖酸巧辩、粗口不雅的词汇,以及无赖粗俗的口气,千万要戒除。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说:未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传言未经求证,不再八卦传出。觉得事情不妥当不要随便答应,一旦答应,会使自己限于两难。
话吐字要稳重、舒畅,不要又急又快,或模糊不清,让别人听不明白。在他人说长道短、谈论是非时,如果与自己的正事无关,就不加入。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说:看见他人好品德,就有向他看齐的念头,也许目前自己还很不足,只要肯坚持,就能渐渐赶上。看见他人犯错,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也有这毛病要立即改正,自己没有的话,也要多加警惕。
做人道德学问摆前面,才干、本领不如他人时要自我惕励迎头赶上。在吃穿方面不如他人时,我不起攀比之心,更当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解说:听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称赞自己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来接近你,而真正对我们说真话的朋友就会离你远去。相反的,如果听到他人赞美自己,先不要太得意,心里要省察一下:是否言过其实、空有虚名?
当有人指出我的过失,也别一听就邹眉头,自我检讨后确实如此,就要虚心接受,并且感谢他,那么,正直的朋友就喜欢和我
们亲近。
不是有心犯的错,叫做错误,存心犯错,叫做有意为恶。犯了错误能改正,错误会越来越少。如果有错不承认还企图掩饰,罪加一等。
〈泛爱众〉原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品格高尚的人,名声自然就高;但人们敬重的不是他们的外在相貌。才干出众的人,名望自然大,但人佩服的是他的服务热忱,不是听他说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解说:自己有才能,不要只为自己;别人有才能要多加肯定,不要心存嫉妒说他坏话。
对富有的人不要刻意讨好,对贫穷的人不显出骄傲;发达了不遗弃亲朋好友,不笼络新朋友。
别人有事忙得很,就不要常去打扰他,别人情绪不安时,就不要一边叨念说个不停。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解说:他人有短处,不要在无意中揭露;他人有隐私,千万不去宣扬。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后,就会更加勉力行善。宣扬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若引起憎恨就会招来祸害。
朋友间互勉行善,彼此都能完善自己;朋友间有过错不互相规劝,双方在品德上都有所亏欠。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解说:和人有财物上往来,应清楚明白,不可含糊,才不会产生误会,破坏彼此的情谊。
赠送他人的物品要慷慨,不将自己用剩的、不要的物品捐赠出去;取用他人的物品要节约,不因为是别人买的就浪费,这是人情往来的道理。托人做事和讲话,先问问自己舒不舒服?如果自己也不喜欢,就该马上停止。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说: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找机会回报他;与别人有误会结了怨,要尽早化解重归于好。
抱怨的时间越短越好,报恩的心意要长存在心。
对待家里佣人,自己的行为要端正庄重,掌握好分寸,做到仁慈宽厚。权势可以迫人屈服,心里却是不服;唯有以理感化对方,才能心悦诚服。
〈亲仁〉原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说;同样为人,品格各有高低,一般人跟着潮流走占多数,而具有真仁德的人占少数。真正品德高尚的 君子,大家都敬重他,他说话不扭曲事实、不媚俗求好。
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对提高自己的品德帮助很大,使自己过错渐渐减少。相反的,如果不肯亲近仁者自暴自弃,小人便趁虚而入,走向败途。
〈余力学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说: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道理,要努力实践。如果没有力行,只重文字上专研,就变成虚华不实的表面功夫。相对的,只懂得卖力去做,却没有结合书本的道理,就容易固执己见,远离真理。
读书的方法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手到这三样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不要读这一本,又想到另一本;一本书还没读完、读透就不要三心二意。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解说:制订读书时间要宽松些,执行计划时严紧点,只要抓紧时间用功,在困难的地方多费神,自然就能通达。遇到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后要记录下来向师长同学请教,一直到求得正确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清爽安静,墙壁四周保持干净,书桌要整洁,笔砚要摆正。如果磨墨磨偏了,表示心不正;如果写字不恭敬,就是内心思绪杂乱。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说:图书的排列,要有固定的地方,读看完毕要归放原处。即使有急事处理,也要先收拾好才离开。遇到书本有缺损时,要立刻修补完整。
今日社会上到处充满着书刊杂志,品质叁差不齐。身为学生的我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应该慎选书籍。购买那些对我们进德修业有助益的书,滋长我们的心灵,不要追捧明星,不要沉迷时尚。这样会耽误我们的学习时间,扭曲我们的理想、志向。
言行不合礼仪,就是“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就是“自弃”。圣贤的境界并不是尧舜的专利,只要我们肯去除自暴的毛病,虚心开卷、耐心学习,再避免自弃的心理,勇于承担身体力行,就是一个普通人,也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