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支部党员教师党史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主题党日活动“凝心聚力建样板,立德树人做先锋”系列活动,5月16日晚,管理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人人讲党史、周周微党课”主题学习活动顺利举行。管理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组织委员张晓菊同志以经济学基础为案例,为大家分享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支部教师党员利用线上平台共同参与学习。
首先,张晓菊同志对课程思政项目背景进行介绍,2019年2月13日,职教20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19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回答了新时代的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共同协作,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面对国外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种思想多元化越发明显。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强化职业院校金融管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相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和践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接着,张晓菊同志从课程性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与方案 、具体案例分析五个方面为与会老师详细介绍了该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情况。
张晓菊同志以紧密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11244”教学体系为切入点谈到,《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具有较好的微观与宏观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工具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构建理性思维,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三联动(企业-协会-行业)、四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课程与证书相结合、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营销技能结合)、任务驱动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课程教学优化理论基础,凝练教学主线,构建“11244”教学体系,一条主线:需求与供给:一个核心:以“市场化资源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二个资源配置: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四个对象:居民户、企业、政府、国外;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随后,张晓菊同志从掌握基本经济分析工具,为专业课打好基础,树立现 代经济思维,培养“实用性"人才,专业知识目标为核心,培养“三位一体 ”型人才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讲解。从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平台的整合改革,基于课堂派平台,开展项目导学式实施教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结合,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配套教学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六个方面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介绍。
最后,张晓菊同志以经济学基础第五章成本与收入小节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本次党课学习,与会教师党员深刻领会到,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继续牢固确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德育体系,提升德育成效。
图/文:申铭
初审:许宝利
复审:李燕
终审:牛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