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新广人”的粤语老师
作者:张璐瑶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10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2-11/09/content_1532442.htm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刘冬梅
每周三、周六上午,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们都如约来到位于学校附近的新塘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学生等着他们。
外来主妇学广东话
新塘街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北部,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总人口8万多人,外来暂住人口有3万多人,大中专学生有4万多人。由于靠近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街坊们服务的志愿者中,有80%-90%都是该校的大学生。
今年9月底,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此开办了一个粤语培训班,专门针对外来人口。大二学生周晓雯和陈静文是授课老师,他们和其他社区志愿者一起,教授初来广州的外来人简单的粤语。
陈静文告诉记者,每周三、周六,只要他们没课,都会来这里。“学生大多是中年家庭主妇,还有五六十岁的奶奶。”陈静文说,“课堂上主要教给他们一些日常的粤语对话,比如买菜、讨价还价时需要用到的,打招呼、问路的话等等。”
负责培训班的董老师告诉记者,起初班里只有五六个人,“后来大家口口相传,来的人就多了起来,上着上着教室里就坐满了。”
粤语班里趣味多
为了准备教案,志愿者们从图书馆里借来教材,还从网上下载资料,从发音和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一个字、一个词地教。
“看电视剧和唱粤语歌,是学粤语最快的方式。”志愿者周晓雯说,“我想在课程里设计一个‘你画我猜’的环节,以文字游戏的方式。”
“粤语的音很微妙,我会告诉学生要注意看老师嘴型。”学商务英语的陈静文认为,学粤语和学英语一样,注意老师的嘴型才能掌握得快。
志愿者梁焕然是一名地道的广州人,她刚辞工不久,在家带小孩,闲来无事看到中心的志愿者招募消息,就来做了粤语老师。由于以前在公司经常会做一些培训,小梁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粤语一定要开口说,互动也很重要。”小梁告诉记者,从课堂情况看,交流最多的时候也是学生们学得最快的时候。
“粤语有9个音,外地人很难发得准。”志愿者们告诉记者,因此,课堂上也闹了不少笑话。
“有次上课,教学生买菜时,用粤语问:‘(菜)新不新鲜’?学生发音发不准,有的人就说成了‘升不升仙’。还有一个学生说‘是不是’的时候,发音不准,结果在广州人听来就成了骂人的话。”
其他链接:
北方网: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11/09/0102534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