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岭南

【新快报】未来的教育,应该更重视“学力”而不是“学历”

作者:何宁    信息来源:新快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6

 

新快报 2013年02月05日 C06版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3-02/05/content_83448.htm?div=-1

    日前,在广东省两会期间,有关民办教育的问题再次被不少委员提及。1月27日下午,民盟肇庆市委员会主委叶念乔在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连连吐槽民办学校遭受不公平待遇,他的直言不讳获得全场掌声数次。广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贺惠山也将再次递交有关民办教育的提案,力促广东民办教育的公正公平发展,他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和理解民办教育的发展,共同实现教育的公平。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民办学校资金不足,生存压力增大

    作为广州岭南教育集团创始人、民办教育的发起者,贺惠山自2004年出任广州市政协委员以来,一直积极为广东民办教育鼓与呼,8年来共提出了20多个有关教育,尤其是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提案。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十周年,纵观广东民办教育10年的发展历程,贺惠山说:“过去的10年,广东民办教育发展飞速。”

    贺惠山认为,广东民办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至2005年,广东民办教育属于规模发展时期,“以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最初的两千人发展到2006年的一万多人,各民办学校的规模在急速扩张。”第二阶段是2007年以后,广东民办教育步入抓内涵、抓特色的时期,民办教育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2005年和2006年这两年,广东民办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走下坡路,究其原因,贺惠山认为:“一是因为公办学校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入,学位大量增加,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力度一直上不来,民办学校资金不足,生存压力增大。”

    民办教育占据大片江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帮扶和正视

    “广东民办学校全日制学生已经达510万人,占全省全日制学生总数的20%以上。按照公办学校生均拨款,不算行政日常拨款与财政补贴,广东510万民办学生每年为全省财政节省了350多个亿。”谈及民办教育的贡献,贺惠山心情纠结,“因为民办教育贡献大,作为民办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自豪,但民办教育的生存现状越来越让人堪(担)忧,需要更多地(的)人去关注和了解。”

    两会期间,关于教育的提案,反响最强烈的莫过于“广东省50所省属高校借贷总计近百亿”的事实。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家瑞对于高校负债这一问题提议:更好地发展广东省的民办教育。

    贺惠山也非常赞同,他认为不管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民办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建设教育强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去年,民办高校学生占全省高校总人数的28.2%;民办幼儿园学生人数占全省幼儿园总人数的76%,即每四个幼儿园学生就有三个来自民办幼儿园;在基础教育方面,民办学生的比重为18%。

    “不仅如此,民办教育也为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民就业能力,缓解政府就业压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民办学校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一直以为我们是要钱的‘孩子’,民办教育占据大片江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帮扶和正视,这正是当前民办学校所面临的最大窘境之一。”贺惠山指出,广东民办教育的规模和数量虽已是全国第一大省,但却不是民办教育强省,广东的民办教育仍然面临种种困难。

    “民办非企业”的界定是阻碍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源

    在贺惠山看来,目前广东省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首先,现有法律对民办院校的性质界定不准确。我国现行的法律将公办学校定性为“事业单位”,而民办学校则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定性使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无法享有法律规定的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同等的法律地位,在处理许多具体问题时,民办学校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引发许多不利甚至是阻碍民办院校发展的(问题)根源所在。

  其次,民办高校教师待遇低。因为定位不清,在劳动合同、编制等方面迟迟不能落实,使民办学校的教师普遍待遇差、保障低,既留不住好老师,也请不到好老师,教师队伍不稳定,直接导致了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再次,产权和税收问题。因为定位是“非企业”,按理应该享受与事业单位同等的税收政策,但民办高校却要征收高额的企业所得税。民办院校的办学经费目前几乎全部由民办院校的举办(创办)者投入和从收取的学费中解决,各级财政支持的很少,但是国家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要求又与公办学校相差无极(几),这就造成了民办学校在经费方面的极大困难。国家支持鼓励各种资本办学,但又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导致土地产权问题难以解决,种种法规的不完善,使民办学校面临非常尴尬的窘境。

  最后,民办学校招生没有自主权。在国内,民办学校总是被“人为的定位低”、“等级化”,我省目前将民办高校的招生放在同批次公办学校的后面(即2B、3B)。这种做法是对民办职业院校的一种歧视。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不一定比公办高校差,可是在生源录取上却被迫排在专科类,在社会地位上与普通高校相差甚远,使民办学校没有了公平竞争、自由招生的权利,严重干涉了民办学校的自主权。

  “市场化是民办学校最大的动力”

  在谈及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之路时,贺惠山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放开民办学校的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市场消费来自主制定标准、设定专业、收费、录取规模和招生办法,包括自主地与外界合作。政府应该放宽对民办学校的限制,让民办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发展。

  其次,政府要注意财政拨款的公平。教育财政不是公办学校的财政,学校可以区别对待,但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同样都是纳税人,应该享有同等的待遇。财政拨款不应该按照学校的等级来拨,而是应该以学生为标准,即规定每个学生每年补助多少钱,然后按照学校学生的人数来进行拨款。财政拨款首先是教师、学生,其次才是学校。

  第一步可以设立基金,来补助贫困学生或者设立教师养老基金;第二步是补助学校,根据学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补贴。“教育应该实现公平化、普惠化、均等化”,划分等级,设立示范性学校,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与“以人为本”、“教育平等”的理念相违背的。

  在国外,技校与普通高校是双轨平等的,技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外,很多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会进技校继续学习技术,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在国内,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技术学校普遍地位较低,不受人们重视,造成本科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工厂高价招不到技工的局面。

  贺惠山指出,广东是工业大省,在人才方面对技术人员需求更大,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技术学校的发展,而且技术学校以传授技能为主,教育设施比较昂贵,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撑,“在国外,技术学校几乎都是公办学校。未来的教育,应该更重视‘学力’,而不是‘学历’。”

  如今,广东民办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到“抓内涵、抓特色”的时期,贺惠山建议,民办学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实现特色化、差异化、优质化发展,要与普通公办学校区别发展,为广大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例如技术学院、国际班、预科班,形成民办学校特有的竞争优势,“不仅政府要对公办民办学校定位清晰,民办学校自己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特色发展。”

(何宁、李思文)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