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从高职院长“行话”中听职教行情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30
此次采访,记者听到了高职院长们的诸多“行话”,了解这些“行话”过程,也正是刷新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过程———
高职人有一句行话:不做“本科压缩饼干”。意思是,以往高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压缩版。而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知识不如本科扎实,而其它方面又难有长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以本科压缩模式培养出来的专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所以,高职院长们的共识是:高职不能做“本科压缩饼干”。 高职人还有一句行话:“工学结合”。这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极为流行的半工半读,那时的半工半读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而今天的“工学结合”,重心不在劳动,而是“技术”。中国当代高职教育的开拓者俞仲文说:“广东要在自己的职业教育旗帜上深深印上技术教育的字样,要高高举起中国技术教育的大旗。” 俞仲文17年前受命创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他对高职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反思过去的高职教育,可以发现有个误区,以为光培养高技能人才,能用现在的设备就行了。也许中职可以,但高职不行。高职应该举起技术教育的大旗,不仅仅培养技能人才,还要培养有一定技术应有能力的人才,包括技术的引进、消化、反刍、定值、集成、创新。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已成为国外先进技术的集中地。所以,高高举起技术教育的大旗,将会影响今天高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内涵。 “灰领人才”,这是高职院长们对高职人才的定位。“灰领”既不同于创造图纸的“白领”,也不同于在流水线操作的“蓝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能够将图纸细化分解到各个生产流水线去实施、使其转化为实物的人才。“灰领”所处的特殊位置,使他们有条件了解掌握设计与施工两头的情况,这就使他们获得了从事“反刍”研究的先天条件,亦即在岗位实施“对设计的再设计”,通过不断对设计改善与优化,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高职院长们认为,以目前中国教育现状作大体分工,应该是本科以上培养“白领”,高职培养“灰领”,中职培养新一代“蓝领”。如此清晰的思路,来自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积极探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夏伟说“顺职院是顺德的大学”、俞仲文说“岭南职院是广州开发区的大学”,而作为深职院的创办人,他似乎也还有资格说“深职院是深圳的大学”……这也就是说,依托一个产业群办大学,或者说把大学办在产业群中,有如将一条鱼放入大海,带来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效果。 这种高职院长们喜欢的句式“某职院是某地的大学”,意味深长——— 在全国,广东庞大的珠三角产业群直接为职业教育提供就业岗位。仅广州开发区内,就有各类企业3000多家,生产型企业1000多家,其中属于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105家,这些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求贤若渴,令位于其间的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即使专为此一地提供人才,也远供不应求。目前,开发区内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已经达到32家,还有12家正在申请进入。 因此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才会乐观地说:“广东对职教学生的需要量非常大,广东的中职生或高职生在毕业之后,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就算广东所有地区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将所有高中以上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都配置到现代产业体系中去,都不完全够用!” 顺德的产业结构被归纳为“两家一花”,亦即家电、家具和花卉,与后起的涂料产业共同构成了八大支柱产业的龙头。1999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为顺德产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要让顺德的新一代劳动者摆脱洗脚上田,无法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困窘。11年来,这所区办学院与产业紧密结合,实践着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亦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珠三角各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企业深度结合的重要指标是,这所高职院校拥有校内实训基地20个,下设128个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285个。 事实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是判断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结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深职院拥有的合作企业达到185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达到1125个,近2000名企业一线技术骨干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等途径,直接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上深职院网站检索,国家级精品课程49门,省级精品课程52门,这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目前,广东的高职院校整体就业率已达到90%以上,因此,院长们认为就业率已不能作为判断高职办学质量的标志,而专业设置是否契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拥有多少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生的学习是否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拥有多少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这些才是判断高职院校含金量的硬指标。
同高职院长们交谈,有一个词经常听他们说起,就是“超前”。顺职院的夏伟院长为之作注:“三流的职教依赖经济发展,二流的职教服务经济发展,一流的职教引领经济发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林润惠副院长则讲了一个“高职猎狗”的故事,令“超前”二字变得具象可观: “最近两年,佛山正在搞产业升级转型。比如罗村,以前陶瓷业很发达,小烟囱很多,天空乌烟瘴气。最近我去,就看到陶瓷业全面撤出了,转型方向是新光源。” 2009年2月,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的一个半导体中试基地在罗村成立,林润惠第一次了解到了新光源产业的发展信息。在随后的调查中,他嗅到了一个重要信号:这里的新光源企业虽未形成较大规模,但当地非常看好新光源产业,“罗村人说3000平方米场地能有3个亿的产值,当时把我吓一跳!”他立即意识到,这里将非常需要新光源产业的专业对口人才,学校可以设立对应的专业方向。他把想法同罗村领导一讲,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广轻工就为罗村专门试办全国首个“电源与LED照明技术”专业班,并于9月招生。 2010年2月,林润惠再去罗村参加奠基剪彩,这次是为新成立的一家半导体企业。这时,罗村大力发展新光源产业的信息已经非常明确。他马上申请加入了当地的照明企业协会,以此来拉紧同当地企业的联系。 “今年3月份,我第3次去罗村,这次诞生了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我们是战略合作伙伴。看着旁边的中大佛山研究院,我就琢磨,一旦产业化,这个地方肯定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当即申请为这个产业基地设置专业方向,已经获批,今年9月就要面向全国招100人。高兴之余,有点失落,因为未来5年内罗村要引进中高端人才10000人,而目前国家还没有办半导体新光源产业的专业方向,就我们学校有一个班,太遗憾了。” 林润惠这样总结:“高职院校不要光研究教育,而应该一只眼盯教育,一只眼盯社会,要超前设置专业。”他还说:“学校就是猎狗,闻到味道,就要赶紧有所作为。”(樊克宁、邓琼、黄玉杰)
原报地址《羊城晚报》2010年6月30日TO2版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0-06/30/content_86432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