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名师工程·人物志】杨晓玲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5

 

岭南职院管理学院辅导员杨晓玲

 

【名师工程·人物志】

杨妈妈,心丢了

——访岭南职院管理学院辅导员杨晓玲

 

  岭南新闻网 1998年她来到这里,一呆就是12个年头。

  初次见杨晓玲老师,听口音完全料想不到她故乡在四川。她说“扎根了,越来越爱这个家,深爱家里的孩子们,舍不得离开。”杨晓玲全身心投入岭南职院的工作,无怨无悔,十年如一日。

别人不做的我去做

  管理学院师生喜欢称呼杨晓玲为“杨妈妈”。印象中她圆圆的脸上总保持温和爽朗的笑容,和蔼可亲;印象中她好像这个学校的“标志人物”,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却少人知晓过这位“杨妈妈”一路走来的泥泞和鲜花。

  1985年,她在某小村庄里做小学老师;1989年,她回县城一所高中做教务、管档案;再后来跟丈夫到风景区帮忙。杨晓玲老师回忆着,“工、农、商、学、兵,我就兵没有当过,别的的我都做过。”当年她来到岭南职院(当时叫岭南工商专修学院),三个小分校加起来才近2000名学生,而今岭南职院已有愈万名学生,她说:“用‘迅猛’最能形容岭南的发展了。”

  她原是名生活老师,也就是宿管员,她对学生要求却“超标”了。杨晓玲每天要求学生宿舍桌椅、床铺摆放要成直线,被子必叠齐,蚊帐必挂起。每次校领导突击检查她管理的宿舍,都对宿舍里的整洁程度感到惊讶。除了要求学生整理好宿舍内部,像宿舍外面的盆栽她也打理,她说:“以前种过花草这些不成问题,我经常亲自带学生搬走校园里臭气冲天的垃圾堆。”

  她所在的办公室里长期放有一个洗脸盆和毛巾,都是给刚上完课的老师们洗手、搽手用的,她每天都会多次换水,并把脸盆和毛巾洗干净,方便老师们用。“别人不做的我去做,吃点亏没关系的,我只是在做我该做的事情。”就在那一年员工集体投票评选她为“优秀员工”,后来,她连年被评为“优秀员工”、“优秀教师”。

喜欢和学生打交道

  2002年,她主动申请担当专职辅导员,学生处不肯放她走,因为当时她也在负责管理实训大楼,曾经发生过失窃案的大楼,交到她手上管理就再也没发生过失窃,领导对她十分放心。殊不知那是她每天来来回回一个一个机房去检查,换来的“放心”。后来她反复找领导表明决心:“我喜欢学生,喜欢和学生打交道,我一定能带好学生。”最后,经学生处推荐她如愿当上了辅导员。

  可惜没赶上加薪的好时期,她当时的工资是辅导员中最低的,但她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并无抱怨,她的工作能力及表现得到了领导认可,领导主动给她加工资。“不管任何时候,只要身边人需要我帮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帮忙;不管什么事情,只求尽力去做。”杨晓玲的这段语录,感染了身边许多年轻的辅导员。

收获“终身辅导员奖”

  当辅导员不久,第一次异地实习经历让她最难忘。当时,接到校长亲自点名让她带学生去东莞实习,期限7个月,有史以来最长的实习时间。

  在东莞的日子很艰辛,周边环境鱼龙混杂,有的学生因不习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而生病,学生意见很大,情绪大波动,许多人没待一个月就已经打包想走人,她亲自到宿舍一个个做思想工作,给他们买药,送水果,生活上的点滴都不忘关怀。一学生脚痛,她让学生请假换班休息,没想到懂事的学生回答:“老师,我不能休息,我休息了别人就更辛苦了,我能坚持。”然后就一瘸一瘸去上班,这一幕让杨晓玲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的付出没有白费,这群孩子接受了我。倘若问我对待学生有什么法宝,那就是我用最真心,跟学生以心换心,生活中关爱学生,学习中鼓励学生。”她说着会心一笑,或许这就正好体现了她人格的魅力。

  新生入学,杨晓玲就给学生做职业规划。“抛弃颓废,抛弃课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放飞梦想。”当学生干部来跟她抱怨时,她都悉心鼓励:“不要怕吃亏,那是一次机会,你学到的管理知识、交际能力,会让你受益一生。”如今,新一届管理学院54个团、学、协会各部门学生干部,就有26个学生干部是“杨妈妈”学生,她的用心一直都在收获。2010年,她所带的四个班级联合给杨晓玲颁发“终身辅导员奖”,这该是一名辅导员最高荣誉奖,是岭南职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员工。

善于发现闪光点

  每次带的班级都会有几个“性格叛逆”的学生。杨晓玲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担任学生干部、班长、纪律委员等,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她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表扬,做错了不当众批评,而是在无人处指出其错误所在,令其改正。她说:“每个人都有未发现的潜力和闪光点,刚好被我发现了,就这么简单。”现在,有些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她,还不忘给“杨妈妈”买身衣服。

  杨晓玲认为,辅导员的最佳状态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用心,除此要不断提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谈起她的亲人,她说:“我对不起我的父母,一直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有愧于心,我亏欠父母太多了。”一时间泪花不禁在她眼眶里徘徊,“我丈夫还在家乡那边照顾老人,但是没办法,我喜欢这份工作,我坚持下来了。我还会继续干下去,我跟孩子们就是有缘。”杨妈妈远离亲人,来到广东十多年里,她的心是丢了,丢在了学生身上,丢在了师者的诺言上,丢在了无怨无悔的教育事业上。

 

   《岭南教育》记者章晓纯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