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亚运志愿者•创造新时尚

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创意文化理论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作者:刘翊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9

      岭南新闻网 10月28日下午,“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创意文化理论研讨会”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会议主题围绕“一起来、更精彩”、“创造新生活”的志愿活动体系与“志愿彩”、“志愿礼”的志愿文化体系的建立,归纳提炼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特征与志愿文化创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讨论,碰撞新思维、产生新理念,为“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文化遗产建设”提供了科学参考。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志愿联合会、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广州志愿者学院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办。亚组委志愿者部宣传策划办主任王健平,部长助理、广州青年报社长张海波,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教授、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董事长贺惠山,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丁纪平,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专家、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特聘专家张晓红,广州岭南教育集团发展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等21位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亚运志愿服务的岭南文化特色

    随着广州亚运会开幕日益临近,亚运志愿服务热潮持续高涨。据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宣传策划办王健平主任介绍迄今为止,统计显示超过150万人报名参加亚运志愿服务,6万亚运会赛会志愿者,3万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50万城市志愿者经过培训陆续上岗。“创造新生活”、“大拇指行动”、“亚运志愿信使”、“新生活驿站”、“微笑指南针”等志愿活动品牌系列与“志愿彩”、“志愿服”、“志愿礼”、“志愿歌”、“志愿时”等志愿文化品牌系列,已然构成了广州城市文明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助理、广州青年报社张海波社长致辞中表示,通过“大拇指行动”、“亚运志愿信使”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利用亚运会这个契机,结合岭南文化特色和广州志愿服务的特点,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在标志物、文化产品和文化内涵活动中不断地创新。相比于北京的微笑圈,我们亚运会的志愿彩多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同时还很实用,可以擦汗,可以挥舞。在网易上还有一个志愿彩的官方网站,上面有108种玩法,颇具潮流特色。预订者众,供不应求。现在有一个说法是戴志愿彩,行志愿礼,唱志愿歌,行志愿时,还有看志愿报。通过志愿者杂志、志愿者报纸、志愿者手机彩信报、志愿者的博客和微博等等,形成一套全面覆盖志愿者领域的志愿宣传的全媒体形式。经过系统的培训,组建志愿者通讯社,以“我志愿,我报道”为载体,志愿者自己宣传自己,志愿者编志愿者杂志、报纸,写志愿者博客。

 
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助理张海波        岭南教育集团贺惠山董事长     

    志愿服务“创意”在岭南

    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贺惠山董事长在研讨会致辞中表示:“这个社会的和谐,是要靠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要提升,要往前发展,需要各级领导、教授、专家在前面呼吁并出台相关政策,为更多愿意投身志愿服务的人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创意中心”的成立就是希望能够汇集到领导和专家的智慧,能够为广东甚至是全国在志愿服务创意方面能够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亚运志愿服务与青年的创意计划方面,我院党委丁纪平书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广州亚运会的志愿服务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学生报名参与,除了2700多名城市志愿者外,我院尚有亚残运会的、区域的、文明观众,共计4000多名志愿者1万人次的亚运志愿服务。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新一代的青年乐于参与社会生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学、科研和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鼓励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正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志愿服务单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这个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还需要充分激发青年的创意,拓展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义工服务的倡导,从做里面来学,从实践里面不断地激发青年学生的公益创意,比如我们开展了公益广告设计,环保袋设计大赛,公益文艺演出等等;同时,鼓励学生组织,特别是学生社团,通过整合来创新志愿服务项目。

   
  亚组委志愿者部宣传策划办王健平主任    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丁纪平书记

 

    随后,主办单位代表王健平主任、张海波主任、许国堂同志、贺惠山董事长、胡荣华院长、丁纪平书记共同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创意中心”进行了揭牌仪式。

    多角度探讨志愿服务创意文化

    擅长研究社会政策和公民社会、民间社会,来自中山大学的岳经纶教授认为,有声有色的亚运志愿服务,把一个非常朴实的专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个全社会的创意活动,这是一个创举。如果我们这样一套志愿服务活动方式,能够用到公共服务当中去,那我想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广州乃至广东社会政府的形象,我觉得这是我们亚运志愿活动对我们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中山大学的岳经纶教授     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特聘专家张晓红教授

    从08年开始参与奥运会进行奥运研究的张晓红教授表示,文化传播就是一个品牌策略,当中包括有时尚的元素和构建。参与亚运会的志愿者工作大多是青年人,你不时尚,不吸引他,这个活动就没有意义,或者是他会觉得没有意思,他会觉得是程式化,是一个任务,不会用心地去参与。北京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个理念,广州亚运会有七个,包括礼仪在内,非常具体,这就体现了北京和广州不一样的城市文化特点。另外,制度建设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搞志愿服务最核心的内容:一定要从大型活动转化到常态化。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谭建光     广州志愿者学院副院长凃敏霞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认为,目前状况来看,亚运还是满天星光,我们有很多亮点,但是亮点还拢不齐。他分析考虑,亚运志愿服务有这么一个“1+3”的创新特色。亚运志愿服务创造了一个时尚群体,一个口号带动和影响的一代人。“一起来,更精彩”作为亚运志愿者的一个小口号,现在作为了全民口号,甚至领导认为是亚运口号,它就带来一个时尚群体。3就是3个系列,广州创造了三个系列:志愿生活系列、志愿文化系列和志愿组织体系。

    作为全国首家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并且资助的志愿者学院,广州志愿者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凃敏霞表示,通过理论培训跟体验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跟分散培训相结合,现场教学与远程教育培训相结合,这样一系列的培训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不仅仅是提高了志愿者的素质,未来志愿者培训的深入持续的工作的开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应邀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认为,本次研讨会意义深远,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并针对即将举办的“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在文化创意、创新创造方面提供对策建议,特别是结合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一代”志愿者、上海世博会的“海宝一代”志愿者,提出了广州亚运会的“乐活一代”、“五羊一代”或“小蛮腰一代”等志愿者概念。

(文/刘翊 图/傅浩洋)

热点关注